賡續歷史文脈 增強文化自信-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3 06/21 17:26:30
來源:湖南日報

賡續歷史文脈 增強文化自信

字體:

  6月20日,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省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朝著“讓文物活起來”目標,搶抓機遇,砥礪奮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入列全國十個文物大?。ㄊ校?/strong>

  永順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歷史性突破;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366處,可移動文物藏品200余萬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9處,數量居全國第八;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6個,數量居全國第五;中國傳統村落704處,數量居全國第三……史前遺址、革命文物、傳統村落等重要特色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豐厚的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資源讓湖南躋身“全國十個文物大?。ㄊ校毙辛?,享有萬年湖南、紅色瀟湘美譽。

  這樣亮眼的成績,源于省委、省政府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文物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備。省委、省政府將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署了《關于推進湖南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戰略合作協議》,相繼出臺《關于加強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湖南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20—2022年)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向縱深推進,“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增強。我省在全國率先將國有文物安全納入市州黨委、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率先建立文物安全“四級”巡查體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效保護率大幅提升。我省立足資源優勢,形成了以革命園區建設為抓手、以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重點、以傳統村落文物保護為突破口的文物保護項目創新發展格局,文物保護工程的綜合效益、公眾影響力、社會貢獻率明顯提高。辦理的文物行政執法案例案卷,連續11年獲評全國文物行政執法“十佳案卷”或“指導性案例”。

  為中華文明探源作出“湖南貢獻”

  初夏的清晨,澧縣雞叫城遺址,伴隨著振奮的雞鳴聲,考古工作者在探尋中華文明曙光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距離雞叫城13公里,“中國最早的城”城頭山也在謀劃新時代的“城市規劃”:建設體驗基地,讓大眾尤其是孩子們多了解農耕文化;規劃設計展覽,全面向公眾展示長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澧陽平原的豐富內涵。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我省,一系列考古成果引人注目:長沙馬王堆漢墓、澧縣城頭山古文化遺址、道縣玉蟾巖遺址、龍山里耶古城遺址等4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澧縣雞叫城遺址、益陽兔子山遺址、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等3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增至13項,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鳳舞瀟湘·桂陽千家坪出土陶器》等一批考古研究成果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國字號榮譽……

  這些考古成果改變了過去湖南是蠻荒之地的刻板印象,證實湖湘文明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區域文明,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湖南貢獻”。

  建設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湖湘大地上,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300余處,省級以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517處、革命紀念館76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2個,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片區9個、重點縣72個,革命文物資源總量和重要革命文物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要求堅持“保管用”三位一體推進,發掘好、保護好、闡釋好存留在三湘大地上的紅色資源,建設好“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湖南“紅色資源庫”。以園區理念推進重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園區建設;重點實施“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精準脫貧之路”等文物保護展示項目589個。

  大型室內情景劇《最憶韶山沖》將紅色記憶與高科技融合,感人至深;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采用多媒體技術與觀眾互動……老牌紅色景點??闯P??;ㄔh十八洞村、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則深挖本地資源,打造了“旅游+”產業,讓村民生活越來越幸福,成為新時代的紅色地標。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紅色研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創造創新,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在不會說話的文物和大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年接待觀眾和游客上億人次。

  “王者歸來——中國古代青銅器巡禮”“恰是百年風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等35個展覽,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以此為代表,層出不窮的精品展覽為觀眾打開眼界、提升境界。

  創意項目和產品讓文物與大眾生活更親近。湖南博物院推出《我的生活有點美》系列視頻,帶網友到“馬王堆健身直播間”練馬甲線;長沙簡牘博物館的“聽見簡牘”系列文博廣播融媒體項目,通過線下“親子對話+專家解讀”、線上“情景劇+簡牘故事”等方式講述簡牘的故事;湘西大山里的里耶古城(秦簡)博物館開發生產了百余種文創產品,累計銷售額達200萬元,周邊群眾得以共享文物保護利用成果。

  互動性強的節會活動,使人們對文博行業的熱情高漲。每年舉辦的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覆蓋受眾超過千萬人次。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當時的湖南省博物館舉行,精彩的活動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活動相關話題總點擊量達7.35億次。

  援助孟加拉國聯合考古、“萬里茶道(湖南段)”聯合申遺等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則將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傳播到海外。

  我省將守正創新,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劉則 何穎)

【糾錯】 【責任編輯:劉揚】
一个人免费播放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_无码
<small id="htbzh"><video id="htbzh"></video></small>

<ins id="htbzh"></ins>
    <sup id="htbzh"><small id="htbzh"><delect id="htbzh"></delect></small></sup>

      <tr id="htbzh"></tr>
    1. <code id="htbzh"></code><output id="htbzh"></output>

      <ins id="htbzh"></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