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題:資本市場多渠道發力支持科技創新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近年來,從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到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資本市場各項制度規則不斷完善,有限、寶貴的資源逐步聚焦科技創新領域。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歷史交匯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敝袊C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在易會滿看來,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契合科技創新企業的“迭代快、風險高、輕資產”等特征,能夠有效促進創新資本形成,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在完善公司治理、激發企業家精神、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結構持續優化、質量不斷提升,一批打破國外壟斷、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成功上市。據統計,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超5000家,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超過一半,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近40%。
“近年來,我們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為突破口,健全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上市企業中占比超過七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一批先導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币讜M說。
當前,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彰顯,行業分布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已有250余家;創業板涌現出一批創新“領跑者”和產業“排頭兵”,144家公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公司占比超八成……滬深北交易所各板塊定位更加清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
與此同時,在關鍵制度方面,優化紅籌架構、特殊股權結構企業上市制度,更好地適應高科技企業多樣化的股權設計需求;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未盈利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支持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更加契合科技創新企業前期投入大、收入和盈利需要爬坡躍升的現實特點……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顯著提升。
受益于此,一批原本只能尋求赴境外上市的企業,成功實現境內上市。證監會數據顯示,目前,科創板已有51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結構企業、6家紅籌企業、19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
易會滿表示,證監會將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守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差異化特色化定位,探索建立覆蓋股票、債券和私募股權的全方位全周期產品體系,持續完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制度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適時出臺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措施。
聚焦債券市場,截至2023年3月底,交易所市場共計發行科創債283只,發行規模2100億元,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積極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此外,近年來投融資兩端齊頭并舉,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積極投資科技企業,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監管生態、市場生態正在逐步形成。
在易會滿看來,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他表示,將加快完善制度規則,全面深化債券市場功能,更好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助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引導更多資源集聚到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領域。(完)